

我是学院办公室的高雅文。今天想与大家分享我作为学院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在木场乡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点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三年,我觉得可以借用《士兵突击》里的这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2018年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在全国数以万计的贫困村中辛勤“耕耘”。受学院党委信任,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来到木场乡,加入到这一大事件中。
刚到扶贫岗位的我,过日子如同过关。就说上厕所这件小事,在厕所革命前,我们村委会没有卫生间,如需“方便”得沿着一条泥泞湿滑、偏僻无人的小路到几百米外的小学去,晚上不敢去、下雨去不了,这种“方便”很不方便。久而久之,我和同村的张颖就养成了晚上8点后不喝水的习惯。
最难的不是生活,而是充满挑战的工作。我所在的黑马塘村有14个村民小组,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大山里。那时候进组主要靠步行,经常一走就是2个多小时,一路上没车搭,连拖拉机都遇不上。出行十分不便还耽误工作时间,在泥地里摔跤更是家常便饭。进组路上我被鹅咬过、被猪拱过、还被野狗追过。更糟糕的是我不太听得懂当地方言,老乡语速一快,我就仿佛听天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村里都有种局外人的感觉。
驻村生活的开始,只有艰巨和漫长。学院工作队的前辈们看出了我的水土不服,不断给我聊他们的驻村故事,教给我和村民相处的方法。甚至有老师给我编了段方言顺口溜:我是阿木你是努,随随是好像,阿高头是那上边,蝴蝶叫月铁。
在大家的关心下,我开始积极主动的适应,很快我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木场方言了。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我和张颖合资买了一辆二手汽车,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村里老乡有个急事也能派上用场。后来这辆被我们称为玛莎夏利的二手车,陪伴我们走过了3万多公里的走访路。在我们结束驻村工作后,又将它送给了学院后来的新任队员,让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工作和生活刚要迈上正轨,意外就发生了。我和张颖在进组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在一个急弯处我们的车滑出路面撞在了山上,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受伤。当时我们吓坏了,事故发生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路边的警示牌还写着有熊出没。我们向村主任求助,很快一支七八人的村民队伍赶了过来,他们一个个拿着锄头撬棍,头戴草帽、身披防雨布。看到他们的身影从雨中出现,我好像看到了救世的英雄、大侠。看到我们人没事他们也松了口气,开始唠唠叨叨说着 “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山路弯多一定要慢”“不要着急有我们呢”,突然被这么七嘴八舌的关心,我的视线模糊了,眼泪差点掉下来,在深山里等待许久的害怕委屈一瞬间都没有了。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像村里人了,像一个大家时常会记挂起的远房亲戚,一个需要村里长辈操心的“小半截儿”。这次经历让我更想尽自己所能为村里做些什么。
车最终被大侠们生生抬了出来。学院工作队的老师们也第一时间从各村赶过来,各种安慰中掺杂着担心、责备、心疼。我心想,在这离家千里的地方,有这么温暖的集体、坚强的后盾,我做什么都不怕了。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一天天一遍遍一户户的走访,走遍了黑马塘的角角落落,摸清了全村390户1753人的情况。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尽我们所能为村民们排忧解难。
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于2019年起任黑马塘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我开始思考我还能发挥所长为村里做点什么。胡蜂养殖产业缺资金缺技术,我们积极协调出谋划策;人居环境提升资金紧张,我们变废为宝用废旧轮胎装饰乡村。疫情爆发初期村委会物资匮乏,我通过多方渠道购买口罩缓解燃眉之急,并结合农村防疫的具体方法绘制了宣传画。村民们容易受到毒品的侵害,我就去黑马塘小学做禁毒宣传活动。开展活动前,我多次请教小学校长,让授课内容和方式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年又在原本的宣传基础上增设了有奖问答的互动环节,小朋友们热情更加高涨了。活动连搞了三年,每次我带领全校的小朋友作禁毒宣誓,听他们稚嫩而坚定的宣誓声时,我都仿佛听到了黑马塘明媚清澈的未来。
我的驻村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只有和老乡们平平淡淡的朝夕相处。驻村三年后我回头品味这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我开始觉得,这句话就是在描述我们这群日复一日奔波在乡村中的驻村干部,我们做着最基础的政策宣传工作、最繁琐的信息采集工作,是老百姓和国家之间最紧密的纽带,是推动民生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这些事一个我无法做到,但有全国300多万个驻村干部就能做到!
我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我身边就有云南警官学院驻村工作队这样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在为这项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听着以史建琳队长为代表的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员的感人事迹,亲身经历着李洪队长和我们这个团队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过程,我们当中有人不断为乡政府、卫生院、派出所协调资金和项目;有人为群众理发、农忙时同村民们一起收割;有人不断通过亲戚朋友为村里捐赠图书衣物;有人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并自费冲洗装裱;有人为村里运送农特产品、一趟一趟往返于县城和乡村之间。他们同时也为脱贫攻坚牺牲了很多,有人无法陪伴孩子备战高考、有人无法在母亲病床前照顾、有人缺席了孩子的成长,有人病痛难忍仍坚守岗位。是无数驻村干部艰巨而漫长的岁月,汇聚成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一步!
如今黑马塘所在的木场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泥泞蔽塞的木场村现在全村道路硬化,大伙房的农业园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绿荫塘建起了乡村旅游示范点、杨柳桥的红糖卖到了昆明、龙塘村拥有了全乡最大的茶厂。
木场乡的脱胎换骨离不开学院多年来的帮扶,离不开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从2015年起,学院领导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投入和协调扶贫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了18个大项的帮扶项目,为木场乡各方面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0年木场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0元,较2014年翻了一番,实现了全乡脱贫出列。2021年,木场乡党委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院也在脱贫攻坚及定点帮扶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好”的等次,获得省市县各级多项表彰和奖励。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感谢学院党委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有幸参与到伟大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让我认识了农业、农村、农民,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民服务。木场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离不开学院全体教职工倾情的帮扶,离不开全体驻村工作队员扎实的工作,在一批接一批驻村工作队员的努力下,木场乡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幸福!木场乡的经历,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今后我要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秉承“忠诚、责任、奉献”的校训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工作,让青春在公安教育工作中闪光,为学院建设全国重点公安院校贡献我的全部力量。
●●● 云南警官学院官方微平台●●●
供 稿丨宣传教育处
部门审核丨陈杰栋
编 辑丨李瑞爽
责 编丨杨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