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院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殷勤红同志就是2018年引进的第一批高层次人才之一。现任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禁毒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智慧禁毒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凝聚智慧 潜心科研
2022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通告,殷勤红领衔团队申报的项目成功获得资助立项,实现了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0到1的突破。当他接到祝贺电话和短信时,他却浑然不知,一遍又一遍演练着当天下午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的答辩汇报。然而,回望申报之路,却是一路坎坷。科研工作起步时,没有科研经费,他就自掏腰包购买试剂耗材,从基础实验做起。所幸的是学校当年设立了院级科研项目,为“白手起家”的青年教师雪中送炭。该笔“科研启动金”,无疑为他后续的研究工作点亮了希望的灯火。因学校实验室条件和设备所限,他只能在无课的时候,独自前往呈贡导师的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工作,出门时晨光熹微,归家时早已万家灯火。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为了有效利用进入实验室的宝贵机会,他索性晚上就睡在实验室,而且一睡就是一个星期。他没有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地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科研论文,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头生白发,身体每况愈下。
蛰伏是等待时机,蛰伏是蓄积力量。正是依托校级项目的支持,靠着自身不懈的努力,他申报了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并获批立项,2019年申报了云南省基础研究项目并获批资助,实现我校在云南省基础研究面上项目零的突破。从入职以来,他连续三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无功而返,抱憾而归。然而,面对“研究基础薄弱、前期积累不够”的质疑时,他却直面问题,越挫越勇,先后在Biosensors、RSC Advances、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中国法医学杂志、分析试验室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每年的寒假春节,正是自科项目申报的关键时期,每一次申报都是一块“磨刀石”,每一次申报都要甘于坐“冷板凳”。他珍惜每次申报机会,抓紧每块“磨刀石”,深入研究申报指南,挖掘提炼科学问题,不断总结申报经验,最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取得突破。
致力教学 提升质量
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相互支撑与联动,又相互促进与提升。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他先后承担《毒品检验与鉴定》《易制毒化学品识别与检验》《毒品学》《毒品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概论》等近十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各年级学生个体差异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一致好评。作为仅有半年教龄的年轻教师,他参加了2019年学校举办“第四届教师实战化教学技能(课程思政)比赛”,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最终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他深化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运用三维建模主持开发了“易制毒化学品虚拟仿真软件”,构建了易制毒化学品现场检验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主持《易制毒化学品识别与检验》被学院认定为“2021年院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立足课堂教学同时,他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和各类竞赛,202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资助,指导禁毒学专业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篇和中文核心期刊1篇。
勤勉踏实 业务突出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学术论坛会议前期筹备工作和会议征稿工作中,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分昼夜,积极作为,广泛搜集征文主题,认真起草征文通知,放弃休息时间,独立承担论文收稿、查重、整理、分类等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得到投稿人的一致好评,为论坛顺利召开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禁毒学院党支部宣传委员,他深知只有熟悉党建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支部党建宣传工作。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以新思想、新理论为纲领,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认真审核禁毒学院新闻稿件,把好稿件质量关,及时发布更新禁毒学院网页信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提升禁毒学院思想宣传工作实效。
他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在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创先争优,以奋斗姿态抒写藏蓝青春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