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昆明,天高云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云南警官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一条公路见证民族脊梁 一堂党课凝聚精神力量 从博物馆展厅到思政课堂,从训练场到校园角落,伟大的抗战精神正以生动的方式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武警教官助力新训提质
抗战精神锤炼忠诚警魂
9月5日,学院训练场上来一批特殊的教官。武警昆明支队选派优秀指战员来到学院,开展2025级新生军事训练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卫东、武警昆明支队相关负责人,以及驻训武警教官、学院学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驻训教官见面会。 会议指出,武警官兵的到来,必将为新生军训注入专业力量,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和效果。希望全体2025级新生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武警教官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努力锤炼顽强意志、过硬军事本领和优良的作风纪律,进一步培养集体观念,增强国防意识。 接下来,新训将采用“武警教官主训、中队长管理、学生干部协训”的工作机制,在前期学院自训基础上,全面开展队列训练、战术训练、警务化管理等进阶训练内容。期间,学院还将组织开展抗战历史专题讲座、观看抗战题材影片等活动,让新生在军事训练中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帮助新同学实现从普通青年到警院学子的转变。
参观主题展览 感悟抗战精神
9月4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杜涛、朱曦明,以及5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走进昆明市博物馆,参加“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主题展览,用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重温滇西抗战那段烽火岁月。 在“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展览现场,400余份珍贵档案文献和纪实照片,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滇缅公路是20多万云南百姓用双手凿出来的,是血肉铸就的历史丰碑!”讲解员的话音刚落,师生们的目光聚焦在那张黑白照片上:老人妇孺肩挑背扛,在悬崖峭壁间开凿道路。没有机械,就用锄头挖、钢钎凿、肩膀扛;没有炸药,就用火烧水浇的土办法开山破石。 展览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组数字: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8个月建成,2000多条生命永远留在了这条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1.6人牺牲”,这个数字让现场陷入沉思“历史昭示,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全民族力量是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 师生们在展柜前驻足良久,有的认真记录,有的轻声交流。“以前只在课本上读过滇缅公路,今天看到这些实物和照片,才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2023级经济犯罪侦查专业邱煜然说,“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滇西抗战史》专题党课:铸魂育人的精神洗礼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学深悟透抗战精神,更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铸牢忠诚警魂。”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刚刚闭幕,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陈明珍以《滇西抗战史》为题,为支部党员教师讲授了一场意义深刻的专题党课。 党课现场,全体党员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实况录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陈明珍从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讲起,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和生动案例,详细讲述了腾冲保卫战、松山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阐释了云南战场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抗战时期,云南军民伤亡60多万人,但各族群众仍然倾其所有支援前线,这种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深入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 课后,教师们围绕“如何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了热烈讨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刘亚虹表示,这堂党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好云南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们在感悟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云南警官学院的师生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在博物馆里,他们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专题党课中,教师们深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 在训练场上,武警官兵与师生共同锤炼忠诚警魂。 这条传承之路,正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好的致敬和延续。